仿古戲樓,又叫戲臺,是供演戲使用的建筑。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場地,種類繁多,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有不同的樣式、特點、建造規模。原始的演出場所是廣場、廳堂、露臺,進而有廟宇樂樓、瓦市勾欄、宅第舞臺、酒樓茶樓、戲園及近代劇場和眾多的流動戲臺。
就其分布來看,也較為廣泛,從城市到農村,從平原到山區,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,幾乎都設有或大或小、或今或古、或繁或簡的戲樓。戲樓就是中國人的劇場。中國戲曲可稱為“戲樓文化”。形態各異的戲樓構成了傳統戲曲演出空間,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戲樓戲劇觀演場所。
在中國,北是正位,南為下位,戲樓的建筑都是避開正位而建造,大多坐南朝北,或東西向,面對主體建筑。由于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,在處理方式上也有不同。
中國戲樓在建筑上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細部裝飾,且不說戲臺前立柱上的對聯,單是建筑上屋脊、壁柱、梁枋、門窗、屏風及其它細小構件上運用的雕刻、彩繪、裝飾都有無窮的魅力。裝飾內容豐富多彩,彩繪多運用青綠彩、土朱單彩,雕刻則有浮雕、透雕等,而且和彩繪結合,甚至貼金,灑銀,在整體上造成一種鮮艷燦爛的效果。
一座座戲樓如同一座座博物館,記錄著中國戲曲數百年來的興衰沉浮,是往日輝煌演劇活動的凝固華章,是當年風光占盡的場上人生的無言訴說,當然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盡展聰明才智的精湛建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