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戲樓有其獨特的建筑特征:
仿古戲樓三面敞開,一面留作后臺,舞臺臺面空間簡單,但外延空間較大。
早期的歌舞雜技表演場門作用較單一,只是登場、退場。有故事的雜劇產生后它的作用就擴大了,名稱也復雜起來。宋代蘇軾詩:“搬演古人事,出入鬼門道?!薄 肮黹T道”就是“上下場門”,也稱“古道門”、“古門”、“古道”。
上下場門有時間和空間的意義,隨劇情的展開而變化。上下場門上掛錦緞繡花門簾,與大帳呼應,稱“門簾臺賬”,也叫“守舊”。上場門繡“出將”,下場門繡“入相”。 戲樓的空間處理具有空靈通透的特點,廣場、廳堂、廂房、回廊等都可以融入觀演空間。
在中國,北是正位,南為下位,戲樓的建筑都是避開正位而建造,大多坐南朝北,或東西向,面對主體建筑。由于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,在處理方式上也有不同。
中國戲樓在建筑上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細部裝飾,且不說戲臺前立柱上的對聯,單是建筑上屋脊、壁柱、梁枋、門窗、屏風及其它細小構件上運用的雕刻、彩繪、裝飾都有無窮的魅力。裝飾內容豐富多彩,彩繪多運用青綠彩、土朱單彩,雕刻則有浮雕、透雕等,而且和彩繪結合,甚至貼金,灑銀,在整體上造成一種鮮艷燦爛的效果。